秦国公子虔是秦献公的庶子,秦孝公的兄长,秦孝公嬴渠梁即位后,公子虔被任命为太子嬴驷的太傅,当然太子的师父有好几个,公子虔因为身份的原因,成为了太子首傅。在秦汉时代,太子太傅是要肩负起教导太子的职责的,不像东汉以后,三公三孤成为一种荣誉性的虚衔!
赢虔
代太子受刑,推行变法
令行于民期年,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。于是太子犯法。卫鞅曰:法之不行,自上犯之。将法太子。太子,君嗣也,不可施刑,刑其傅公子虔,黥其师公孙贾。翌日,秦人皆趋令
这是《史记》关于公子虔的第一段记载,商鞅在秦国推行第一次变法后,法令施行一年,但是效果不太明显,人们都说法令不行,数以千计的人说新法推行不便,当然这些人肯定不是普通人了,用现在的思维想想,能做庙堂之上说话的人都是什么人,所以《史记》是贵族/士族之史记,老百姓不要看得太高。于是这些人就挑唆太子出来犯法,给秦孝公和商鞅难堪,当然挑唆的人是谁,肯定太子的那些师父是有份的,但是公子虔有没有份就不知道了,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上,赢虔应该不是小说中写的那么支持变法的。至于太子具体干了什么犯法的事,小说是说杀了十几个人,个人认为应该不是,因为从对他师父的处罚上来看,肯定没有那么大的罪,最后的处罚是刑其傅公子虔,黥其师公孙贾,说明太子犯得罪最多就是黥刑或者劓刑,也就是最轻的两种肉刑,最多也就是伤人了,杀死十几个人,按照秦法是重罪,是要斩首的。
嬴驷
而面对太子犯法这个事件,商鞅的处理就很有头脑了法之不行,自上犯之,说出了很多改革和变法者的心声,法令推行不下去,为什么?就是因为上面有人在撑腰(王安石,你听见了吗?),所以就主张惩罚太子,当然太子作为储君,对他用刑,不利于王室的威严和未来的统治,那也不能不惩罚吧,那就他的老师来受罚吧,学生犯错,你老师肯定有问题,没教好,而且这时候嬴驷年龄应该很小,因为嬴驷即位才十九岁,商鞅变法起于公元前356年也就是秦孝公六年,秦孝公在位二十三年,那么这时候嬴驷也就四五岁,所以对公子虔和右傅公孙贾进行处罚是完全合理的,因为一个四岁小孩能干什么,你旁边的人不怂恿他干不了啥的。这个太子事件一发生,举国震动啊,太子傅公子虔都被收拾了,我们再贵族,贵的过人家吗,肯定不如啊,再阻碍法令执行肯定没好果子吃,于是法令畅行,公子虔当了回活广告!
再度违法,身受劓刑,促进第二次变法
为什么说公子虔是为变法而生的呢?因为有新法推行,总有他的身影,为新法做背书,让人不敢违抗新法。第一次变法后,商鞅带领秦军在河西取得胜利,巩固了变法在秦国的成果,于是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大良造,开启第二轮变法。
商鞅
居三年,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,秦自雍徙都之。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。而集小乡邑聚为县,置令、丞,凡三十一县。为田开阡陌封疆,而赋税平。平斗桶权衡丈尺。行之四年,公子虔复犯约,劓之。
商鞅上任为大良造后,推行第二轮变法,这次主要是迁都咸阳,开阡陌彻底废除井田制,开启郡县制,同时强制分家、推行小农经济体制,提升社会生产力,将人们团结在官府的领导下,而不是宗族的领导,这在于加强君主的权力,而彻底虚弱了贵族的势力,贵族的权力更多就是依靠宗族。
劓刑后的赢虔
法令推行四年后,公子虔再度违法,从处罚来看,他这次犯得事,要比第一次嬴驷那次要大点,要严重点,因为劓刑要比黥刑,稍微重一点,秦法中关于劓刑有接近五百种违法行为,《左传》中记载,周朝法令规定凡触易君命,革舆服制度,奸宄盗攘伤人者,其刑劓,可以看出违抗法令,盗窃伤人基本都是以劓刑处理,所以赢虔的违法行为应该和拒绝执行新法有关系,好巧不巧,又一次以自己受刑,为新法推行铺路了,(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,求赢虔的心理阴影面积)。
最后,善始善终,为商鞅变法收尾
我们把一段残忍的历史事件,用一句调侃来表达出来,但是却不能掩盖,商鞅在秦国政治和生命的结束,又是由赢虔来完成的。
后五月而秦孝公卒,太子立。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,发吏捕商君。
最后,秦国商鞅时代的结束,也是有公子虔来发起,公子虔怀着仇恨的心理,诬告商鞅谋反,帮助秦惠文王嬴驷,车裂商鞅,从而稳固秦国政权,保证权力的平稳过度,从这方面来看,赢虔在商鞅变法中虽然一直以旁观者存在,但是确实那只在等待时间的毒蛇,等待敌人最脆弱的时候,给于致命一击。
赢虔和商鞅虽然相恨相杀,但是公子虔在历史的出场和商鞅变法息息相关,同时也为变法的推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,没有他的不断受罚,老贵族可能一直在背地里使坏,破坏新法,他的杀一儆百,促进了新法的推行!